THE BALKAN DWARF中文网
你的位置:Taraxa中文网 > THE BALKAN DWARF中文网 > 1955年的杭州旅游手册里写了些什么?当下杭州有哪些有意思的旅游纪念品?答案都在这里
1955年的杭州旅游手册里写了些什么?当下杭州有哪些有意思的旅游纪念品?答案都在这里
发布日期:2025-01-03 19:04 点击次数:99
“礼赞70年——春山,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地方文化及文创展”开幕每日商报 文/摄 记者 张凡明信片《樱花盛开》1978年JustFlower寿山石首饰,设计师郑名宏、潘婕妤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,两句话道尽了杭州的风光之美与人文之盛。纵观历史,杭州一直与文化和旅游这两个词密不可分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,《每日商报》“酱爆”团队策划“礼赞70年——春山,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地方文化及文创展” ,主题是“旅游+文创”,由浙江人民出版社、杭州图书馆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。展品包括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关于旅游的出版物。杭州当代匠人、设计师、艺术家创作的有着杭州元素的艺术作品、文创产品。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,展示不同年代杭州人对杭州文化旅游的不断思考与创造。展览地点在杭州图书馆(解放东路58号)三楼阅读区,从今天开始一直要持续展出到10月(图书馆周一休馆)。参展艺术家、设计师、品牌、单位(排名不分先后):浙江人民出版社,陆一飞、莲子、潘春明、陈凯凯、姚汉邦、郑名宏、潘婕妤、昌殊、刘文辉,城事新说。杭州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杭州图书馆是国家一级馆、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、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管理及成员馆。自1958年建馆以来,地方文献工作一直是重点,通过采选、征集、捐赠、交换、整理等方式,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。截至目前,馆藏地方文献总量约为12000多种,21000余册(件),内容涉及杭州发展的各个方面。杭州自古作为旅游名城,旅游读物自然也是其中重要一部分。今年年初,杭州图书馆策划举办了以“杭州旅游类宣传册”为主题的展览。这些旅途中必不可少,但又十分不起眼的物品,仿佛在时间隧道上开了一个小窗口,让读者一窥杭州旅游的历史。这也是本次“礼赞70年——春山”展的缘起,我们把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出版物历年精品,与当下杭州匠人、艺术家、设计师创作的文创产品放在一起,展示不同年代杭州人对杭州旅游的不断思考与创造。新中国第一本杭州旅游指南书籍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,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,主要出版哲学、政治、法律、经济、文化、历史类图书,是浙江出版的“母社”。在上世纪50年代至2000年之间,浙江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许多关于杭州西湖旅游方面的出版物。我们这次整理出两大类,一类是旅游手册与景区导游图,一类是西湖风光明信片。其中1955年版的《杭州游览指南》是新中国建立后,杭州最早的旅游指南类正式出版物。这本书巴掌大,整本书没有图片,全是文字描述,内容包括杭州城市介绍,新中国初期西湖景点建设情况,名胜古迹介绍、杭州旅居指南,杭州特产介绍等。书中记录的杭州,很熟悉,又有些陌生。明信片《西湖晨光》1978年这样描写杭州四时风光:春赏桃柳、海棠,龙井喝茶、花港观鱼。夏看荷花,九溪玩水、云栖竹径乘阴凉。秋天登高望红叶闻桂花品菊花,钱塘江边看潮水,晚上西湖泛舟赏月。冬天西湖银装,赏腊梅、梅花、水仙,和今天杭州人的休闲生活一模一样。推荐的西湖半日游线路“湖滨乘船游三潭印月、花港观鱼、湖心亭,到岳庙上岸,然后徒步曲院风荷、秋瑾墓、武松墓、苏小小墓、西泠印社、中山公园、孤山平湖秋月”,放在今天也依旧经典。书中记录了杭州美食。西湖醋鱼、龙井虾仁、叫化鸡、猫耳朵等大家都吃过。那么幸福双、西施舌是什么样子?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。西湖绸伞、王星记扇子、天竺筷、龙井茶、张小泉剪刀、藕粉在那时已经是杭州特产的代表。不同于现在传统非遗产品的举步维艰,在20世纪50年代,它们可是红火得很。当时,西湖绸伞每年要销售7万多把,天竺筷最远卖到了新疆,王星记一年外销女士檀香扇三四十万把,竹扇的国内年销量超过一百万把。记录时代的旅游手册在之后的30年里,浙江人民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多个版本的《杭州旅游手册》《杭州游览手册》,总计发行100多万本。把它们放在一起,不但能看到我国出版行业的变化,也能反映杭州社会、经济的变迁。1964年,首次加入版画插图,并且还有了交通图,终于不用纯靠脑补了。1978年,杭白菊、山核桃首次被推荐为杭州特产。1979年,手册里有了广告,产品彩色图片配厂家地址、电话、电报挂号信息,中英文双语。1981年,“旅游服务”板块篇幅变大,详细介绍了机场、火车、公交、长途、航运等交通的站台地址、电话、班次时间价格等。明显看出杭州市内公交车线路变多了,去往外地的交通也方便了不少。1985年,杭州特产里多了“杭州金鱼”,折射出那时候岳王路花鸟市场金鱼摊的火爆。这一年的旅游手册最后16页叫“旅游记事”,就是空白的横条本,用来记录旅途日记,和这几年流行的“手帐本”功能一样。197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了一本《西湖揽胜》,180页。书中详细介绍了杭州的历史人物、西湖胜迹、文化掌故、民间传说等,当然也包括地方名产、旅游服务、知名餐馆、美食名点,并首次配以彩色照片。这本书当时全国反响非常好,是当时最权威的杭州文化、旅游指南书籍,堪称那个年代的旅游宝典。之后又发行了日文版和英文版。2000年的时候,还发行了修订版。2016年,为配合G20杭州峰会的举办,更好地让中外嘉宾和媒体记者了解杭州、熟悉杭州、热爱杭州,浙江人民出版又推出了《杭州人手册》、《杭州印象》(中英版)。出版社的金字招牌1984年,浙江人民出版社开始“自办发行”,现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市场总监李群是当年自办发行科的首任副科长。当时还是小伙子的他可是干劲十足,经常骑着自行车驮着书,望湖饭店、杭州饭店(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)……沿着西湖去旅游窗口单位挨个跑市场。2毛钱一张的折页西湖导游图,有图片、有地图、有景点介绍,便宜实用,是销量冠军。前一天刚送过货,过个晚上商店就又来要了。当年的旅游纪念品大部分是工艺品和土特产,特地开发的旅游文创周边不多,印有西湖风光的《西湖》明信片就显得非常出挑,几乎每个游客都会买上一套。李群说,只要是和西湖相关的书都卖得很好,其他省的兄弟出版社都羡慕浙江有这样一个金字招牌。60年前的西湖明信片与当代文创杭州的风光、人文、物产是每个时代创造者们灵感的源泉。当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,编撰出版了引领那个时代的旅游出版物与文化周边。参加这次展览的当代杭州艺术家、设计师、匠人们则设计出富含杭州韵味,广受当下人民喜爱的作品。他们之中,有致力于“让书法有用”的文化学者、书法家陆一飞先生,本次展览的“春山”二字,就是他独创的“紫砂大写意”作品拓印而成。有年轻的设计师们。产品设计师莲子取材杭州四季花卉,创造出各式美丽的布艺配饰。陈凯凯漫步孤山,登高梅坞,把断桥、茶山、雾中西湖等元素运用到香器设计。潘春明设计出典雅的茶器,丰富杭州的茶事。有非遗传承者们。昌殊研习传统合香,接续了南宋曾经辉煌的雅事。郑名宏和潘婕妤把寿山石文化与杭州文化结合,设计出让外国游客也惊艳的石雕首饰。有不出生在杭州,却喜爱杭州,把更多的文化元素带来杭州的年轻人。宜兴人姚汉邦带来紫砂与拓印。山西人刘文辉把恢弘的中式建筑做成了可置于几案之上的斗拱积木。还有致力于将各种新奇创意和城市文化结合,设计出当代年轻人喜欢的城市伴手礼的文创企业“城事新说”。他们用作品证明,自己是最好的接力者。
上一篇:没有了